生活与数学(生活与数学小报)

admin2年前生活小妙招142

  1.点击上方蓝字“掌握中国特教”订阅生活与数学

  2.订阅成功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查看往期内容;

  3.转载请注明出处。

  

  

  

  

  

  

  

  

  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生活与数学,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命题的依据。为了使聋校数学教师领会《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本文试图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

  

  《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理念,依据《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借鉴、吸收国内外普通教育、聋校数学课程改革的经验研制的。目的是通过《课程标准》的研制与实施,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聋校数学教育质量,促进聋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1

  与培养目标相一致

  《课程标准》的研制与实施,要面向全体聋生,应致力于实现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促使每个聋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应适应聋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聋生人人都能获得适合的数学教育,让不同的聋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

  符合聋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

  早期研究表明,聋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至少比同龄人落后1~2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聋生的心理特点研究是我们制定《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是确定学习内容及目标要求的重要依据。

  《课程标准》要处理好聋生听力障碍、认知发展和数学能力发展的关系,充分利用聋生视觉的相对优势和语言表达的特点,通过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3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我们应该借鉴和继承我国聋教育的优良传统,体现我国聋教育的特色,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前提下继承,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探索聋校数学课程教育的新的发展模式和经验。

  4

  处理好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的关系

  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特点,发展聋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要使数学课程和语文课程、沟通课程、手语课程以及科学教育等课程密切配合,相辅相成地形成促进聋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和素质提高的合力。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关于“前言”的“引言”

  “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听力障碍既严重影响聋生的语言发展,又严重影响聋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形成,给数学学习带来困难。

  因此,如何发挥聋生的视觉认知优势,结合计算机技术,通过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因势利导地培养聋生的数学素养,是聋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些论述呈现了聋校数学课程的多元价值,分析了聋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聋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对策,指明了聋校数学改革的方向。

  (二)关于核心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生活与数学:“聋校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聋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教育公平。既要面向全体聋生,又要适应聋生个性的发展,促使每个聋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使聋生人人获得适合的数学教育,让不同的聋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解这一核心理念的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1.《课程标准》将促进聋生的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并体现在促进全体聋生的发展和促进每一个聋生的个性发展上。

  2.“人人”,指学习数学课程的所有人,而不仅仅指少数人,这是认识其意义的前提。它表明,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是人人受益、人人成长的教育。

  3.“适合”就是符合、适当,就是要符合聋生的实际情况:聋生由于听觉障碍,严重影响了语言发展和理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的形成,也给数学学习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适合”的要求。“适合的数学教育”,就是对于聋生来说是适宜的、能够满足发展需求的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注重质量的教育。

  4.《课程标准》不仅面向全体聋生,而且适应聋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即既要关注“人人”,也要关注“不同的人”;既要保证全体聋生数学基本质量标准的达成,也要为不同聋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空间。“让不同的聋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对聋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也是个别化教育思想的体现。

  (三)关于课程内容

  1.“聋校数学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凸显数学学科的特点,又要吸收聋教育的研究成果、符合聋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阐述了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它不仅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自主选择课程内容的依据。

  2.“(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聋生实际,有利于聋生体验、理解、思考、探索与交流”,这是对课程内容的全面认识,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当然要有利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的掌握与形成。

  3.“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不同聋生的学习需求”,阐述了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的方式。层次性,是指不同内容在目标要求上的层次性以及同一内容在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的层次性;多样性,是指内容的呈现应采取多种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1]

  (四)关于数学教学活动

  1.“聋校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阐述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这里的“参与”不仅指态度、行为,更指数学思维;不仅指参与的形式,更指所收到的实际学习效果。同时提出,要充分利用视觉信息加工的相对优势组织聋生学习,培养聋生非智力因素。

  2.“聋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阐述了聋生的学习方式。这里学习方式既包括传统的方式也包括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方式,另一方面指出它们是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3.“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聋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阐述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4.“聋校教师教学应以聋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要充分利用聋生视觉优势”“采取有效的沟通手段和多元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分类教学,积极推进个别化教学,为聋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满足聋生个体发展的需要”,阐述了聋校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特别是教学方法的要求,这使得聋校数学课程的实施带有鲜明的个性要求和特色。

  (五)关于学习评价

  1.“聋校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聋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聋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阐述了学习评价的目的,要求学习评价功能从过去过分强调“甄别”走向发展。

  2.“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按照个别化教学计划,有效实施差异性评价”,阐述了评价的方式,提出聋生学习评价的重要方法,即“差异性评价”。差异性评价是以承认和尊重个体间差异为前提,以促进聋生个性化发展为根本目的,根据个别化教学计划,对聋生个体的学习进程及身心变化进行的评价。

  3.“评价既要关注聋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聋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聋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以及语言表达、沟通交往等潜能的发展”,阐述了评价的内容,这是对评价内容全面的、本质的认识。

  (六)关于信息技术使用

  1.合理运用,注重实效。“聋校数学课程的实施要合理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平台,凸显信息技术、学习辅具与课程内容的结合,注重实效”,突出了辅具在数学教学中的使用与作用。

  2.要注重整合。“要有利于克服沟通交流障碍,有利于创设最少受限制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聋生数学学习和潜能开发”,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信息技术在聋校数学教学中使用的三条原则。

  3.要改进教与学的方式。“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聋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辅具作为聋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基本结构

生活与数学(生活与数学小报)

  《课程标准》指出:“聋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上述课程目标的表述呈现了其具体的层次结构,即把课程目标分成“总目标”、“总目标的四个具体方面”以及“学段目标”三个层次展开。“总目标”带有全局性、方向性、指导性;“总目标的四个具体方面”也可以称为数学课程的四个具体目标;“学段目标”分三个学段、四个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具体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目标的设计以聋生的全面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为宗旨,注重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结合。

  (二)课程总目标

  通过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聋生具备以下能力: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生活与数学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我们把上述三点简要概括为:获得“四基”,增强能力,培养科学态度。

  (三)对总目标的理解与认识

  1.《课程标准》将“双基”发展为“四基”,将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思想与“双基”并列,成为聋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直接追求的目标,这是我国聋校数学课程改革的重大进展与突破。[2]在聋校数学教学中,使聋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是“知识爆炸”时代的要求,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要途径,对于提高聋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与教育价值。“四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的主要载体,需要花费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数学思想则是数学教学的精髓,是统领课堂教学的主线;数学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形式。

  2.《课程标准》将“双能”发展为“四能”,将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列。增加此部分要求主要是从聋生能力现状以及培养聋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要求考虑的。另外,《课程标准》还提出培养聋生能力的具体目标:“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3.《课程标准》完善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包括非智力因素、创新意识与科学态度。当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必须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去实现。

  (四)对总目标的四个方面的理解与认识

  总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课程目标,并指出:“以上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聋生受到适合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聋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技能的学习应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

  《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

  《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既维护了数学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又符合聋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采取的方法是:在普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了增减与调整。具体安排是:教学内容覆盖义务教育阶段第一、二学段全部内容和第三学段的主要内容。

  (一)与普校义教数学课标比较

  《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与普通学校课程标准基本上保持一致,只是在教学内容数量、呈现的次序和深度方面根据聋生的认知规律与特点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1

  在内容体系方面有所减少

  例如,函数的内容只学习基本概念、一次函数,不讲二次函数等。

  2

  在内容学习要求方面有所降低

  例如,三角形在第三学段只要求聋生了解基本的概念与性质,不要求掌握图形性质的证明。又如,在数的认识教学要求方面,要求聋生“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会进行交流”,教学要求从“能”降为“会”。

生活与数学(生活与数学小报)

  3

  在内容的结构上有移有分有合

  将普校数学课程标准的第一、二学段部分内容移至《课程标准》第二、三学段。例如,把分数移至第二、第三学段学习。再如,将负数的认识合并到第三学段学习。

  (二)与现行聋校教材内容比较

  由于此前聋校数学课程只有教材而无课程标准,因此只能从教学内容安排上与《课程标准》做一个简要比较。

  1

  数与代数部分

  删减了珠算的内容;删减了繁琐的运算步骤,减少了较为繁杂的计算内容,如对混合运算的掌握要求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删减了乘除数为三位数的乘除法计算内容,要求降为乘除数为两位数。

  在降低复杂计算要求的同时,增加了计算器的运用,增加了估算的内容与要求,使得《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更有利于聋生数感的培养,也更贴近聋生的生活,更具实用性。在第三学段还增加了函数与一次函数。

  2

  图形与几何部分

  增加了“三角形”“平行线”(原教材为选学内容),增加了“图形的变化”,包括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旋转、图形的平移、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坐标等相关内容。

  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聋生的空间观念,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3

  统计与概率部分

  《课程标准》要求在三个学段中系统地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增加了“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判断和预测”“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等内容与教学要求。

  这样安排有利于聋生数分析观念的形成。

  4

  增加了综合与实践部分

  明确要求通过以问题安排为载体、以聋生主动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聋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聋生的应用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丹,白永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及其变化[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4(4):8.

  [2]徐梅娟,田寅生.聋校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特征及教育价值[J].现代特殊教育,2015(9):37.

  (本文刊载于《现代特殊教育》2017年第3期,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10038。题图来自网络)

  

  点这订阅《现代特殊教育》

  

编辑 | 云海

标签: 生活与数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